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甘特知識收集~台灣的山林議題


資料出處: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第296期 出版日期:2011-04-18


2011全國NGOs環境會議─台灣的山林議題
 文/楊國禎


台灣是東亞大陸與東邊太平洋海洋邊界上,因菲律賓海板塊由東南向西北撞上歐亞大陸板塊所隆起的高山大陸島,面積雖然只有將近36,000平方公里,但擁有東北亞最高峰海拔將近4,000公尺的玉山,地質年輕、脆弱,地震不斷,崩塌頻繁。又正好位於東亞季風區的中心地帶,夏季攔截颱風、西南氣流帶來的強風、豪雨,經常加重崩塌形成土石泥流,上游侵蝕、切割,下游堆積、造陸,而冬季時的東北季風一般只濕潤雪山山脈以北的區域,整個西南地區冬季乾枯。夏季豐沛的雨量與冬季的乾枯,加上高山地形、短促的河流,水分的循環與地形的發育、演變迅速而且劇烈異常。

在台灣急遽隆昇加入生界舞台的近200萬年來,冰河期與間冰期也頻繁交替,讓這地球上惟一從熱帶到極地擁有完整森林帶的東亞區域中,位於熱帶與溫帶交界轉變帶上、地形高聳複雜、變動頻繁的台灣島,猶如海綿吸水一般,吸收容納冰河時期由北方南下避難的溫帶孓遺生物,也承接間冰時期由南方北上拓展領域的熱帶生命。生命交替、推擠與環境互動之間,容納在海拔高度形成極地到熱帶遞變的垂直生態帶中,容納在東西南北各有特色的不同空間中,容納在穩定與崩塌的循環動態中所創造出來的時間性生態棲境中,也包含了季節性在空中與海洋中遷徙的生命。以上這些不同的生態環境交織,使台灣成為匯劇四方的生物多樣性中心,種類繁多而且大多數種類的個體或群體的數量偏少,稀有物種種類之多猶如天上的繁 星。物種來來去去間,接觸、互動頻繁,生態環境也變動劇烈,物種間與物種內的互動更是交錯雜揉,成為自然界物種變動與演化的實驗場域,台灣應該是全球變遷重要的監測區。

四百年前早已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族發展出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型態。四百年來,歷經荷蘭、明鄭、清朝、日本到國民政府等外來移民開拓發展,隨著人類社會背景、政經體制與文明的演變。台灣的人類社會型態由與自然生態環境結合的原住民社會進入到與土地結合的農業社會,再演變成目前以科技都會為中心的工商社會,社會變遷非常劇烈。目前都會型態的生活方式是在過去4-50年間建立起來的,在台灣都會工商體系蓬勃發展的期間,台灣的自然環境與氣候正好呈現相對的穩定狀態,讓大多數人以為這是正常狀態,全面性大面積砍伐保安台灣生態體系的中海拔檜木林,對木材利用性低的闊葉林進行單一化造林的林相變更、林相改良,接著農業上山,溫帶果樹、高冷蔬菜、高山茶園與檳榔園肆無忌憚的在山區發展,跟著旅遊上山,山區到處都被建設成休閒遊憩的後花園,開路、造鎮,山區一片開發的榮景,雖有警訊與呼籲,但都淹沒在開發的洪流中。直到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嚴重災情,把台灣的地體震鬆,也震醒一些呼聲與動作,後續的桃芝、納莉、敏都利等颱風災害,後續多年來更是災害不斷,直到2009年的八八水災的嚴重災情,檢討的呼聲全面炸鍋般掀開,但實質效益不大。以最早出現問題的大梨山地區來說,在人類利益至上、私有財產制、大災難尚未降臨與選舉考量的情況下,不僅進展有限,還一直綁架中橫復建的議題。

但山林問題正方興未艾: 

1. 過去伐木,將樹齡千年以上、運作體系複雜、在台灣具有長久保安作用的檜木林幾乎伐光,換上百年不到的單一純種人工林,或栽植稀疏的果園,或者開發為年年翻耕的高冷蔬菜區,這已經毀壞了根基。這些遺留下來的樹頭、樹根現在已經腐爛的差不多了,抓地力迅速崩解,加上921地震傷筋壞骨,氣候變遷,旱澇加劇,崩塌已啟動,越是崩塌越不容易長回森林,形成了惡性循環。

2. 開墾區大都在山稜肩部比較平坦區域,當因水土保持變差,氣候變遷雨量加大,洪峰離開平坦稜肩進入陡峭山腰,重力加速度到破壞力足以撕裂山林傷口後,混合著樹幹與土石的洪峰更加具有破壞力,形成加倍式的滾雪球效應,如果再加上上述1所述的地體崩壞的情形,以及開路所形成的傷口,這將會是未來山區所謂”複合式崩塌”的主要類型。

3. 目前山區的災難治理,經常都只是像在貼狗皮膏藥的方式,對進入”大崩塌循環期”的台灣山林,實質幫助不大。也就是說,目前在都會以管理人為主的這套思維、制度與運作模式,對台灣山林面臨的問題幫助不大。

4. 由環保署環評會議場的審議狀況得知,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經營管理或是開發者對土地環境的狀況茫然無知,但卻擁有很強的決斷力。



目前台灣面臨最大的山林危機在於都會生活運作的思考與架構,是建構在以人為中心,以現今科技文明為基礎的經驗體系。這個經驗體系是由溫帶、平原、疏林草原、高規律的環境為背景發展出來,根本無法試用於台灣熱帶、高山島、森林、複雜的難以形容而且容易變動的環境,這就像是這個體系進入到熱帶地區,就要將地球搞垮一樣。

因此,提出三個討論的議題:

1. 有無可能在台灣的自然區域建構另一個以台灣山林為切入思考的運作體系?來與都會型態的運作區隔,或政府部門整合成立單一以台灣自然區域為主軸的部會。

2. 期待或鼓勵具有實質經驗的社會賢達投入山林議題。

3. 環境教育要如何與台灣自然區域的山林議題結合。


作者: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台灣生態學會監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